English

四世携手同台献艺 扬鞭奋蹄共创辉煌

1998-10-20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 韵 我有话说

“弘扬民族文化,振兴京剧”已不再是新话题。1990年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活动,算是振兴京剧的一次高潮。此后的近10年间,“振兴”之声不绝于耳,“振兴”之实不胜枚举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也一直关注着国粹艺术的发展。10月3日,’98金秋京剧电视演唱会汇聚了京剧界的老中青少四代人,再次显示弘扬民族文化、振兴京剧的热心、决心和信心。而朱基和丁关根等领导人的现场观看,更是对京剧振兴的鼎力支持。

老骥伏枥志千里

今年83岁高龄的袁世海,是京剧界老一辈表演艺术家,也是京剧演唱会年纪最大的演员。众所周知,像他这样的老艺术家们,如杜近芳、李世济等,都为京剧的发展殚心竭虑,不遗余力。他们却谦虚地说:“岁数大了,只不过尽力而为罢了。”比如袁世海,除了坚持亲自为学生传授技艺外,还在各种场合为京剧振臂高呼:“振兴京剧,光嚷嚷可不行,要实实在在做些事情。”他躬践排场,粉墨表演,率先进行了“今人今声”的音配像工作。

袁世海素有“活曹操”的美誉。为了能在有生之年为后人留下一点音像资料和实践经验,他不顾年迈,拉上女儿和儿子把程长庚先生的《赤壁鏖兵》中的曹操戏加以整理改编,形成了一出以曹操为主要人物的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大戏,即“曹操专辑”,并亲自登台。由架子花脸主演这么长时间的戏,在京剧发展的历史上是空前的。此次演唱会,袁老表演的就是其中的一段《横槊赋诗》。其实早在抗洪赈灾最危急的时候,袁老就提出要为抗灾义演“专辑”,他说:“人们看我一个83岁的老人儿还在台上卖力气,多少能鼓鼓士气,振振精神吧。”是领导考虑天气炎热,担心他的身体,再三劝阻,才作罢。如今京剧演唱会终于满足了他多日的愿望。慢说是行当表演的重大发展,仅是能以如此高龄登台献艺,就已经是十分让人钦佩了。对此袁老却反复强调:“这是我的福气,赶上了好时代啊!”他说:“前人没做不等于他们不能做,是客观条件不允许;我的能力不如前人强,但因为有当今时代做坚实的后盾,就做成了。我说的幸福就在这儿呀。”

回顾几十年的艺术生涯,袁老始终遵循一条原则:“艺海无涯”。他语重心长道:“艺无止境,这是一个演员的核心思想,应该伴随他一生。”袁老这么说,更是这么做的。架子花脸在传统京剧中是不能单挑大梁的,必须有生行或旦行与之同做主角。袁老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大胆突破。1953年,他以一出《黑旋风李逵》确立了“架子花”独自担纲的地位。此后,又改编创作了《九江口》、《李逵探母》、《西门豹》等戏,使以“架子花”为主角的剧目逐渐丰富成熟起来。已近耄耋之年的袁老,仍未停止对艺术的追求。他诙谐地说:“只要还活着,就总是逗号,直到进了‘八宝山’,才能画句号。”这可谓是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真实写照。

中流砥柱担重任

李维康这位中年演员里的姣姣者,在谈到京剧的发展时,感慨万分。

知情人都十分清楚,“李维康们”年轻时受制于动乱年代,才华未能充分发挥,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荒废了。改革开放后,他们的艺术焕发出了光彩。在经济待遇、住房条件等物质方面,他们几乎一无所求。李维康本人就曾拿了15年几十块钱的工资,住了24年两户合居的房子。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很艰苦,他们仍义无返顾地全身心投入到京剧事业中。李维康介绍说,当初排演新编剧《李清照》时,总共只有一万块钱,一个月的时间。他们克勤克俭,自己刻蜡板,夜以继日地排练。剧团改革初期,她领着几十个人,自带铺盖卷下基层,其中的艰难就不必说了。那一年,她怀着好几个月的身孕,仍坚持上台表演《赵氏孤儿》。她正是凭着强烈的事业心,为京剧超负荷地工作着,“透支”着生命。

在艺术上,李维康始终坚持传统戏、现代戏、新编历史戏并重的“三并举”。她认为,传统戏是基础,要发展必须尊重传统。在学好、演好传统,融汇贯通各派艺术的基础上,还要不断发展。她就曾和同事们一起,经过缜密的考虑,将《秦香莲》、《宝莲灯》等一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胆的改编。她自己也是汲取四大名旦的精华,借鉴其他艺术的长处,兼容并蓄,融汇创新,形成了自己的风格。在京剧最不景气的时候,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和更多的关注,冒着被斥为“离经叛道”的风险,她做了许多尝试。比如,她大胆地使用电声音乐为京剧伴奏,拍摄京剧MTV,受到了青年观众的欢迎。她还尝试用埙和编钟等古代乐器为京剧伴奏。这些尝试和探索,为京剧吸引了一大批新的观众,也为京剧界开创了一股新风。

京剧演唱会中,李维康和耿其昌夫妻表演的《四郎探母》,再次赢得了观众的喝彩。像他们夫妇这样的中年京剧演员,担负了在本世纪后50年继承和发展京剧的重任。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磨砺,“李维康们”的艺术已炉火纯青。但他们并未居功自傲,而是甘为人梯。世纪之交,他们依然尽职尽责地培养着新一代京剧人才。他们对京剧可谓竭心尽智、扪心无愧了。李维康说:“现在的年轻演员真是遇上了好时代,从政策到资金,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当好。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付出了许多,但能为他们探出一条路,取得一些经验也无怨言了。”

风华正茂显身手

张火丁,程派青衣,青年京剧演员中的优秀代表。14岁时,学评剧的她,“不务正业”,痴迷地爱上了京剧。她恳求父母:“我再不学京剧就晚了。”父母可怜她对京剧的一片赤诚,让她自费到天津戏校改学京剧。在校的三年期间,小火丁放弃了一切业余爱好,老师说她“几乎没坐过”,见到她时,她总是在练功。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更上一层楼,她只身到北京求师学艺。不料在火车上,她仅有的几元钱被偷了。到了北京,她向一位好心的警察借了几毛钱,愣是找到了老师家。工作了的火丁还是一如既往地虚心求学苦练功夫。1996年,中国京剧院慧眼识英才,费了不少劲把她从兄弟院团“抢”了过来。此后的张火丁如鱼得水,专业上突飞猛进。

在3日晚的演唱会上,她表演的是《武家坡》中的一段流水板唱段。当记者问她表演时的感受时,她淡淡地说:“没什么,这段儿挺简单的。”话说得很轻松,可唱得并不简单,其中包含着多少艰辛不是一言半句能说清的。台上五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戏曲演员的每一点成功都饱浸着练功时的汗水和泪水甚至血水。张火丁对艺术一丝不苟,精益求精。一个唱腔不满意,就决不放过。每次演出她都请人录下来,反复看,找出毛病后就苦练不辍,直至改正。即便是成名之后,她也坚持这样做。有时家人看她练功太累太苦,就劝她“差不多就行啦”,她却说:“吃苦是应该的,除非你不干这一行。”如今的社会,对青年人的诱惑太多了,而京剧又不太景气,一些戏曲演员耐不住寂寞离开了舞台。但张火丁却始终不愿放弃她所钟爱的京剧。有导演请她拍电影,她拒绝了;也有人请她走穴做晚会主持人,她也拒绝了。她说:“京剧还没干好呢,哪有心思做别的。”正是凭着对京剧的热爱,对事业的执着追求,张火丁与全国众多青年京剧演员一起,挑起了下世纪京剧栋梁的重担,为京剧的发展与振兴踏踏实实地作着贡献。

小荷嫩芽露新绿

3日晚上的京剧演唱会上,一个虎头虎脑又颇有灵气的孩子表演了一段《智取威虎山》。他唱得字正腔圆,有板有眼,将剧中人物的豪气也表现出来了。一些老专家私下里议论,这孩子是块不错的材料。陆地圆,一个10岁的孩子何以能从众多的小演员中脱颖而出,赢得人们的青睐呢?

别看他才10岁,接触京剧的时间却已不短,是个“老京剧”了。还是很小的时候,陆地圆就常看作京剧演员的父亲练功,剧团的练功房成了他的乐园。父亲看他对京剧很有兴趣,就因势利导,开始有意识地教他,使他成了一个有点儿名气的小票友。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后,小地圆与比他大的同学一起练功,学习量差不多是同龄人的两倍,吃了不少苦头。10岁,正是孩子们最贪玩的年龄,可陆地园却为京剧放弃了许多嬉戏的时间。有时练功累了,他会哭着问爸爸:“你们小时候练功也这么苦吗?能不能让老师轻点儿?”爸爸向他说清道理后,他又会擦掉眼泪,开始新一轮的练习。虽然年纪不大,陆地圆对自己却已有了一定的要求。由于功力的原因,有时候,老师说戏,他领会了意思却表演不出来,总是差一点。每逢此境,他都急得不得了,眼泪在眼圈里直转。

璞玉还需精心雕琢。如今京剧界涌现了如陆地圆、穆宇等几个小童星,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,容易被成功的表象迷惑。要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,还需要师长扶持和把握。陆地圆的父亲说,当初给孩子起这个学名时,就是希望他能脚踏实地,诚实勤奋,终圆他的梨园梦。因而在教育孩子时,除了在艺术上严格要求外,还在思想上正确引导,特别是在孩子有了成绩之后。在师长们的教导下,小地圆现在丝毫不觉得自己是颗“星”,与别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。他认为每场演出都只不过是老师安排的实践机会,自己必须演好为学校和老师争光,而一点都没有想到是自己出风头、出名的机会。如今,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精心培育下,“陆地圆们”仍每日练功学戏,一心一意地追求着他们心爱的京剧艺术。

“振兴京剧”,不仅仅是京剧界四代人的夙愿,更是寄托着中国人弘扬民族文化、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宏大梦想。如今从国家领导到基层院团,从皓首霜髯到黄髫稚齿,都已行动起来,“众志成城,万众一心”,何愁京剧不振兴,何愁民族文化不繁荣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